青岛音乐

青岛音乐

记录青岛音乐的点滴记忆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吕绍恩【迟到了52年的大题材毕业作品网络音乐会】之三

青岛音乐 • 2015-10-03 09:59:46 来源:张旭 吕绍恩  分类:活动发布

【千年辉煌与百年沧桑】四部曲(三)抗战的历程一“血战狼牙山·还我河山”此曲是作者1960年夏在中央音乐学院三年级暑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改编曲,原曲10分钟,現为24分钟。第一乐章狼牙山之火一还我河山/第二乐章狼牙山之战一血染悬崖/第三乐章狼牙山之光一气壮山河。此曲开创了世界专业音乐史上独奏领域中战爭作品的创作先河;抗战名歌有许多,但抗战名曲却只有这首原创的狼牙山和改编的黄河协奏曲。

【千年辉煌与百年沧桑】四部曲(三)抗战的历程一“血战狼牙山·还我河山”此曲是作者1960年夏在中央音乐学院三年级暑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改编曲,原曲10分钟,現为24分钟。第一乐章狼牙山之火一还我河山/第二乐章狼牙山之战一血染悬崖/第三乐章狼牙山之光一气壮山河。此曲开创了世界专业音乐史上独奏领域中战爭作品的创作先河;抗战名歌有许多,但抗战名曲却只有这首原创的狼牙山和改编的黄河协奏曲。


制作:张旭     监制:吕绍恩先生

【狼牙山五壮士】与【血战狼牙山】创作回忆

 

五十五年前的1960年7月1日至8月1日是作者就读的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暑期,全北京市的各艺术院校执行当年彭真市長的教育改革之一的規定,即每年少放一个月的暑假,拿出來作为“边劳动、边创作、边演出、边辅导”的“四边活动”,以便使关在象牙塔里的艺术院校师生能够在一年中的八个月课堂教学与一个月的停课考试中,将所学到知识及时的,不要等到四年畢业后而是一年一次的向社会实践。

那年市里将首都十大艺术院校的师生分别奔赴市辖的十个市区进到四边活动。中央音乐学院分到西城区的各大工矿企业,作者与他的同学刘秉义、刘廷禹、王惜阳等十二人到动物园附近的西城区建华轧钢厂进行为期个月的四边活动,即边劳动,边创作钢铁工业题材的音乐作品,边演出这些作品,边辅导该厂的工人音乐活动,如职工合唱团、职工小乐队等。

没想到的是,7月1日在刚刚住进工人集体宿舍仅一天的时候,第二天上午作者就接到院里的通知,让他一人返校参加学院一级的“边创作”活动,7月3日上午赵沨院長向从各工矿企业抽回來参加院里的“边创作”活动的三、四、五年级的作曲本科生(那时候没有研究生学制)做向国庆献礼的报告,要求写作革命現实主义和革命历史主义的题材,至于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这次先不写,下年写。赵院長还说,音乐艺术不论是音乐会音乐,还是歌剧音乐、舞剧音乐、电影配乐、歌舞音乐其表演形式不外乎是独奏、独唱、重奏、重唱、合奏、合唱这六种吹拉弹唱。所以这次抽大家回来就是要求大家分配一下吧,希望六种形式都有人写。但合唱、合奏是集体形式,所以院里领导研究后决定了合唱的命题作曲的题目是:【友美风暴大合唱】由四年级全班集体创作,一人写一个乐章。乐队作品不出多乐章交响乐的体裁,因为那是各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畢业作品的要求,而本科生的要求是单乐章的交响诗,所以院里的命题是管弦乐序曲【开国大典】由四年级的施万春、魏作凡、徐志远三人创作。其他四种形式由大家自选。

当时的一、二年级即1958年以后入学的王世光、刘霖、刘廷禹等以及附中的王立平、鲍元凱等都设抽回來参加创作,如果他们也抽回來的话,说不定王世光的【長江之歌】不用等到二十四年后的1984年他43岁时才成名,王立平的【在太阳岛上】和鲍元凱的【中国民歌组曲】也不用等到他二人在四十岁左右时才成名。

3日下午大家分成小组开会,对除合唱、乐队院里已指定命题和安排好创作同学外,其余的形式进行分工与自报讨论,记得五年级的广东人彭家愰写小提琴独奏,四年级的田保罗即田丰写钢琴独奏,郭石夫因去西藏采风没回来故未参加,刘文金写了以反映1958年三面红旗、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他家乡河南三门峡市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革命現实主义题材的【三门峡畅想曲】,吕绍恩则写了革命历史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狼牙山五壮士】。在讨论乐器分工时,一致的意見是不写古琴曲,因为它的音量音色无法表达院里指定的革命現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一些中西主要乐器一个也不落的都有人报名,唯琵琶无人写,因为它的左右手的74种演奏技术让大家望而却步,但琵琶又是民乐之王,没人写不行,最后大家说作曲专业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人选修过二年的琵琶,还是逼着他去写琵琶。其实他心里也没底,二年的选修只不过学了一点皮毛而已,随后创作形式就这样定下来了。

7月4日开始起大家进入分头创作阶段,我在图书馆里翻阅【红旗飘飘】等许多战争回忆录,由于天气炎热,每到晚饭后大家三三俩俩的到校门后边的太平湖公园去边乘涼散步、边切磋创作难题。我和高我二班的魏作凡在创作上投机,谈得来,我将我的几个想写的革命历史英雄选题告诉他后,他说还是狼牙山五壮士题材好,河北易县这个地方不仅出了抗日的五壮士,又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亇荆轲在刺秦王之前于易水河边唱的变徵之声,燕赵之声,自古燕赵出义士。回钢琴房后,我就开始在琴上弹奏找尋主题。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燕太子丹清晨在易水河边送二义士出发前,由高渐离击磬,荆轲合而歌之,每每唱到羽声时,音乐苍凉而悲壮,每每唱到変徵之声时,慷慨而激昂。于是他根据河北梆子和河南骨子曲、豫剧尤其是北昆中的林冲夜奔、关云長单刀赴会等音乐素材创作出了引子中的“悲壮的英雄主题”,一直写到夜里二点,次日计划开始写“抗战的英雄主题”。这时用什么曲式结构全曲,他还没形成。

9月1日开学后,以全体声乐系师生为主,加上凡是嗓子好的作曲系、史论系、指揮系、钢琴系的师生为辅的合唱队开始试唱【反美风暴大合唱】,管弦系和民乐系的全体师生试奏【开国大典】序曲(后改名为【节日序曲】),独奏的同学们试奏我们的独奏作品。经过一个月的课余排练,于十月一日的国庆献礼音乐会上首次公演。没想到的是在这些作品中竟然同时湧現出了三首划时代的经典名曲,即【狼牙山五壮士】【三门峡畅想曲】【节日序曲】,也反映了中央音乐学院那时的教学成绩吧。

这次在作者家乡由張旭主编并制作的【青岛炫音乐周刊】中的【血战狼牙山】一曲的視频是该曲四十五后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出版的扩写改编曲,将单乐章的原曲由10分钟扩大为24分钟,并分为7分、8分、9分鈡的三个乐章。其标题分别是:【狼牙山之火一空谷回声,还我河山】【狼牙山之战一生死博斗,浴血奋战】【狼牙山之光一虽死犹生,气壮山河】。是一首扩大了的“大奏鸣曲式”(Grosse,Sonata,Allagro)在同主音大调式上再現引子主题,根据第三乐章大调式的頌歌揷部旋律改写出一支苦难的同主音小调式的旋律提前出現在第一乐章中做为首尾互应的有机联系之一。在上海出版的21页乐谱标题之上标有(琵琶独奏或齐奏)字样,作者希望此曲最好是大齐奏形式演出才好。

80年前的1935年,祖籍山东黃县松岚村的作者出生在七七事变前二年的日寇沦䧟区青岛市。童年在家乡耳濡目染了日寇的种种暴行,那八年里经常听到日军亱间抓人时的狂暴扣门声,白天在大街上随意开車撞人取乐、持刀,殺人、醉酒伤人等暴行,而中国警察不敢管的耻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从而影响了他一生中的爱国情结。所以他能在九天的时间里一气呵成此曲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说家乡青岛的五座大山(崂山、信号山、覌象山、貯水山、湛山)给了他对于山的最初印象,从而很自然的就写出了引子中那深沉的空谷回声音乐的话;那么在上小学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所听到的那些日本商店、饭馆、酒吧门前播放的日本音乐则给了他很顺利的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那狰狞的日寇音乐。恐佈的日本五声音阶67134;而平和的中国五声音阶61235,二个国家、二个民族;一个善良,一个残忍,不看别的,单看这二个音阶就知道了。

1960年作者在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暑假课外习作的【狼牙山】一曲创作至今己整整五十五年,而四十五年后的2005年上海出版的【血战】一曲至今也整整十年了。使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个本科三年级在读生的“学徒未出师”的习作,刚刚写完就由同班同学刘徳海首演后,接着中央台广播、灌制唱片,次年被文化部审订为全国各髙等音乐学院的高难教材,文革后又被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琵琶比赛规定为决赛曲目以來,其他乐器的决赛曲目大都由于不断有高难的新作品出现而被替换下來,唯【狼牙山】一曲稳坐钓鱼台至今未变。说明此曲五十五年前在创作上的超前意识和超前技术的使用都是空前的创新使然。再加上它又是一首在中外器乐作品里难得一見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愈增加了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更使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此曲开创了世界专业音乐史上独奏领域中战争题材的创作先河,至今未有第二首原创的作品出現。不论是貝多芬、李斯特,还是帕格尼尼、薩拉薩蒂等所有的西方作曲家至今无一人写作过一个人独奏的国家题材的战爭作品,都是与命运斗争或家族械斗的作品,不是“战争”二字的概念,如对内的诸候之战、起义之战;对外的国与国之战。二.同时此曲又开创了三千年中华国乐史上奏鸣曲式创作的新时代,首次使用复杂和声、远关系转调、交响乐主导动机、将二千年來琵琶左手大指由扶琴的功能中解放出来上品按弦,使之可以演奏任何复杂和弦与简易复调。三.众听周知,抗战名歌有近百首之多,但抗战名曲却只有这首原创的【狼牙山】和改编的【黃河钢琴协奏曲】。四.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音乐史列为二千年琵琶发展史上继秦汉隋唐、明清、民国三大高峰之后第四次高峰的三首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标志性领军作品之首。五.被分工主管教科文卫艺体的李岚清副总理表彰为新中国民族音乐五十年來十大名曲的第二首。六.列为全国各音乐院校五门课程的重点教材(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民族管弦乐法、民族器乐学、琵琶演奏主科)。等等所取得的成绩是作者五十五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本科三年级在读生所始料未及的。

关于此曲的创作背景简述于下。1960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当时每月发放三十斤左右的粮票,二兩糖票,肉票、油票各半斤,还有布票、棉花票等限量供应,大家都吃不饱,饿得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进行音乐创作实属不易。因为要在钢琴上激烈的演奏出那些瞑思苦想出来的原创音乐构想,是要像运动员那样拼体力的,没一会就会头晕无力的,因为饿。这首【狼牙山五壮士】和刘文金同学的【三门峡畅想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創作出來的。回忆五十五年前的创作历程沥沥在目。

当年北京市長彭真对首都各大学实行了一、二、九的学程安排,即每学年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不变,寒假的一个月四周也不变,唯独将原來暑假的二个月八周缩短一倍为一个月四周,挤出一个月四周的时间去专门从事上课以外的“边劳动、边创作、边演出、边辅导”的四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学府的象牙塔接觸社会。

   那年教务处公佈6月15日提前停课复习考试,二周后结束下学期教学,由七月一日起全院开始四边活动,八月一日起放暑假,九月一日开学。首先全院七个系的学生一律先下厂或下乡开始劳动后,逐步抽出部分同学在当地进行其他三边活动。他和刘秉义、刘廷禹、王惜阳等十二人分配到动物园附近的西城区建华轧钢厂进行为期劳动一个月的锻练,并在当地开展边进行工业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边开展附近各工厂的文艺辅导,7月31日返校,8月1日起放暑假。(3984字)


《狼牙山五壮士》与《血战狼牙山》乐曲说明

(一) 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庄永平551页的专著《琵琶手册》一书336页第十二章“古今琵琶名曲解说”中写到:“……乐曲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表现了1941年秋,在冀北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坨上,八路军五位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在弹尽援绝时,最后奋身跳下悬崖,以身殉国的壮烈场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壮举。乐曲采用传统琵琶武曲的叙事体形式,首次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调及琵琶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乐曲在引子的低沉悲壮的号角声中开始,预示着一场悲剧性的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琵琶用坚定有力的扫拂轮给予支撑,多层次的模进回旋,犹如号角在山谷中回荡,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的气氛。接着,出现了进行曲风的新四军军歌片段的主题呈示与发展,并以宽广、豪迈的广板音调加以强调,努力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日寇的抗日英雄豪迈形象。副题是以机械的附点节奏与生硬音色组合的短促音调,以刻画日寇狰狞凶残的面目。在呈示了这两个主题之后,乐曲进入了展开部,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频繁的模进转调、三连音的节奏音型,经过敌我主题的交织、冲突等,以描写战斗的残酷与激烈的程度。琵琶上则调动一切传统武曲的手法,如扫拂、夹扫、满轮等,甚至开创了大指按音、和弦按指法等一系列新的手法,竭尽全力加以表现。其丰满的音响织体,突破了传统武曲的模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激烈的战争过后,令人窒息的停顿,留下的画面是极其悲壮而惨烈的。琵琶在最低音区上,用长滚奏出了一支感人至深的、缓慢沉痛的曲调,那是对“壮土一去兮不复还”的追思,表现了人们对五壮士们的沉痛悼念。紧接着在新的明亮的大调色彩调性上,琵琶在高音区用长轮奏出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继而转为用扫拂手法奏出的,波澜壮阔的颂歌,宽广、庄严而雄伟。最后,琵琶运用强烈的扫弦与满轮,把音乐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结束全曲。此曲与《彝族舞曲》已双双成为中国两千年琵琶音乐史上第四次高峰的代表作。”(摘编者注:巧合的是这两首作品都与诞生了孔孟孙子和诸葛亮等自古多名人的山东有关,一个是长期在北京工作的山东人吕绍恩,一个是长期在山东工作的上海人王惠然,这也是山东的骄傲吧。)

一.同上书59页第一章“历史与沿革”中第七节“琵琶音乐的新发展”一文摘要如下:

“六十年代初前后,形成了我国琵琶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这是一次在传统琵琶音乐的基础上,大力吸收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大批新颖而富于时代气息的作品,从而又带动了琵琶制作、演奏技术结构等一系列的更大规模的变化,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其间,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狼牙山五壮士》和《彝族舞曲》两首乐曲为标志,出现了空前的创作繁荣以及琵琶乐器的改革与演奏技术的改观。二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为标志,再次把琵琶乐曲的创作及演奏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拓展,琵琶作为我国最富于特点的民族乐器之一,开始实质性地走向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琵琶的创作和改编出现了一些新曲目,如程午加的《美丽的青春》等等,然而这些乐曲在继承传统方面多了些,创新的力度则不够。这样,在曲式上大多未能突破传统的格局,在创作手法上也缺乏新意。但是,到了六十年代初前后,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昌盛,琵琶艺术也就迎来了历史上第四个高潮。
   1、首先,六十年代初前后出现的一批琵琶新作,成为第四次高潮的主要标志。虽然我们可以把《彝族舞曲》归于传统的文曲之类;把《狼牙山五壮士》归于传统的武曲之类,但是,很显然这已不能同日而言了。这些乐曲无论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进行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对传统均有很大的突破,开创了琵琶曲创作的新纪牙山五壮士》还引进了奏鸣曲式的结构,从而更加强了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引进现代作曲技法,如动机型的发展模式,变奏、模进、移调、转调以及复调、和声等手法被大量运用。这些富于探索性的创作技法与琵琶演奏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出创作技法的民族风格特征,而且使琵琶演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乐曲旋律上则别开生面、清新焕发,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琵琶曲的韵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演奏技巧上,创造性的运用了传统的各种手法,又开创了很多新的指、手法。如大量的和弦按指法;引进大指按弦法;四指长轮,挑轮,等等,大大地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不仅如此,这些乐曲更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它们在内容表现上已突破了传统琵琶曲较为狭小的格局,而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把历史上两军对峙的战争场面,用来表现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赋予传统战争描写以新的涵义。乐曲树立了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正面与反面的人物形象,这是传统武曲所不能比拟的。

2·其次,由于《狼牙山五壮士》和《彝族舞曲》等这样一些优秀琵琶新作的涌现,也推动了乐器制作、演奏技术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以前从二、三十年代开始,虽然有不少演奏家试制过十二平均律的琵琶,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创新作品出现并付诸于演奏,从客观上讲还缺乏真正实用的可能性。”

(三)同上书380页第十三章“古今琵琶音乐名家”文摘于下:

吕绍恩早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三年级时,就创造性地借鉴运用西方曲式及其作曲技法,结合琵琶技巧的运用,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创作了蜚声乐坛的琵琶名曲《狼牙山五壮士》。此曲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典列为当代琵琶三大名曲之首,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琵琶音乐文献中一件新的珍品。无论在琵琶音乐创作史上,还是琵琶演奏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被公认为古今琵琶十大名曲之一。此曲与《彝族舞曲》《草原小姐妹》已成为我国两千二百年以来琵琶音乐发展史上第四次高潮的标志。

(四)2007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教授周丽娟在她的“谈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与练习”一文中写道:

“作者吕绍恩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琵琶“武套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等的章法,同时又首次在民乐界里使用了西洋交响奏鸣曲式的技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成为一首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式的“武套曲”。它以民族的五声音阶调式排列为基础,结合西洋大小调式的作曲技法,在旋律进行中更多地配置了三和弦、七和弦的和声音响,提升了琵琶这一乐器在功能上的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新的演奏技法加入,增加了演奏技术的难度,拓展了许多崭新的琵琶演奏手法,标志着当今琵琶演奏技巧高峰的一首代表作品。该曲结构非常严谨,音乐形象表现也极为鲜明。乐曲通过叙述性手法的写作,充分发挥了琵琶这一乐器的演奏特点。以模拟性的节奏与象征性的旋律为基点,戏剧性地渲染了中国人民抗日将士无畏强暴,奋勇杀敌,不屈不挠地与敌人顽强作战的情景。通过近五十年来的音乐会演出实践和教学它已与《彝族舞曲》双双成为我国二千二百年以来琵琶发展史上的两首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不受其传统琵琶曲较固定模式的约束,用现代的作曲法套路在定调上根据乐曲意境发展的需要采用了F、D、E、G各调的穿插运用,使旋律发展层次更清晰且对比性强,技术运用上排除了左手习惯于在传统乐曲中调性概念较狭隘的演奏方法,尤为突出的是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许多变化音,左手则大量采用了和弦按法,从而更挖掘了左手技术的潜在力。为了更真实地描写敌人残忍、粗暴的本性,在乐曲进行中运用了许多密集型的减和弦,在体现敌我交战中旋律进行以半音阶上行与全音阶模进的特殊手法。节奏上采用了散板、连续附点以及民族乐曲中较少使用的七连音等复杂节奏。使乐曲的进行更富有叙述性、戏剧性,为该乐曲增添了许多亮点。”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狼牙山五壮士发表五十五周年

自1960年以来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社会评价辑要

平 以 洁  摘编


【前言】此曲前二十年的社会评价由于年代久远而未能收集齐全,故从略。以下发表的是自1980年至2007年为止二十七年间的各地学术期刊、各音乐院校学报、各专著论著中之摘录。

   此曲自1960年首演以来至今已近五十五年整,现将1980年以来已收集到的部分评论文章按年代顺序摘要于下,供演奏者、教师、学生、民乐理论研究者了解作品之参考:

1.1980——文化部在“上海之春”举办的全国首届琵琶比赛中此曲与“十面埋伏”并列为决赛曲目。

2.1981——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名曲欣赏手册》中列为古今琵琶十首名曲之一,在215页里可以见到该书对二十世纪前八十年的百余首器乐名作中被誉为“对该项领域的创作和演奏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评价的作品只有三首即钢琴曲《牧童短笛》、古筝曲《庆丰收》、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3.1983——文化部长周巍峙在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第1期第1页上发表题为《开创民族器乐艺术新局面》文摘于下:“建国以来,我们在创作表现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新的器乐作品方面是有一定成绩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和月琴曲《百万雄师过大江》形象地表现了人民战士的革命英雄事迹,歌颂了人民子弟兵为共产主义未来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光辉形象。”

4.1984——上海《音乐爱好者》月刊第1期第9页上发表周瑞康题为《狼牙山五壮士赏析》一文摘要于下:

“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同富于探索性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的有机结合,使它在琵琶曲的创作与演奏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首乐曲,当时由著名演奏家刘德海首演后,在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后,许多琵琶演奏家都把它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而琵琶学习者则把能否掌握这首乐曲作为衡量自己演奏水平的一定标准。……可以说,《狼牙山五壮士》已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琵琶音乐文献中一件新的珍品。……此曲的创作成功,不仅表现出作者饱满的革命激情,而且还可看出作者在扩大琵琶的表现力和演奏技术方面,在传统手法与外来作曲技法的结合方面等所作的孜孜不卷的探索和努力。它成功地证明了我国的民族乐器在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所具有潜力,成功地证明了描写无产阶级英雄的音乐作品所特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5.1987——中央音乐学院博导袁静芳教授在其专著《民族器乐学》一书216页中写道:

“乐曲手法大胆,敢于创新。……它在叙事性、戏剧性题材写作方面,是传统武曲的一个发展。它尝试以动机的展开手法来表现。在调式调性安排方面,它挖掘了琵琶演奏的潜在力量。……此曲在琵琶演奏技法上有所突破,在应用和音技法时,进行了功能性的安排,发展了琵琶演奏技巧。为了演奏较复杂的和弦,左手拇指上品按弦,改变了传统演奏不用左手大指的习惯。”

6.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909页中列为中央音乐学院建国四十年以来师生在校期间创作的十五首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教师十首,学生五首:嘎达梅林、节日序曲、豫北叙事曲、狼牙山五壮士、离骚)。

7.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512页“琵琶”条目中列为建国四十年以来三首琵琶名曲之首。

8.1989——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当代中国音乐建设学术研讨会会刊》18页发表的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梁茂春教授《四十年来的我国当代民族器乐创作》文摘于下:

  “影响较广的琵琶独奏曲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产生的。《彝族舞曲》和《狼牙山五壮士》都创作于1960年,前者更多地继承了传统琵琶文曲的传统,后者则侧重于借鉴武曲的气势和技法。《狼牙山》在演奏技法上的创造是将左手大指从扶琴的功能中解放出来上品按弦,使琵琶可以演奏较复杂的和弦与复调。《彝族舞曲》和《狼牙山五壮士》这些突破传统演奏技法的大胆创造,对其他琵琶作品的影响很大。”

9.1990年 ­——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工具书《中国音乐词典》下卷(建国后当代部分)100页中列为当代琵琶名曲之首,文摘于下:“……乐曲继承和发展了武套琵琶曲的技巧;如右手大幅度的扫拂轮、左手的推拉并弦等。另外,左手使用拇指按弦,曲调中运用各类不协和的增、减和弦,都是作曲者新的探索。”

10. 1995——此曲开始被各地唱片社收入在《中国古今琵琶十大名曲》之中(古代6首,现代2首,当代2首)。  

11. 1996——台湾省举办的世界华人琵琶比赛中必弹作品之一。

12 .1996——文化部长周巍峙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音乐卷》中列为当代三首琵琶名曲之。    

13. 1997——中央刊物《人民音乐》第2期31页上发表李亚美《新中国的音乐成就应该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一文中列举的建国以来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重要的18首作品之一。

14. 1997——北京,当代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音乐》一书153页:

“关于琵琶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在1949至1979的三十年里,改编作品占去一大半,创作作品较少。……在创作的作品中,吕绍恩完成于六十年代初期的《狼牙山五壮士》因其大气磅礴、语汇新颖而被称颂一时。全曲以颂扬八路军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为主题,大胆地使用了一系列的和弦,吸收传统‘武曲’技法,写成一首豪气震天、激情汹涌的乐曲。在中国琵琶音乐创作中,别开生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15. 1998——《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第一期21页,“中国音乐史上琵琶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期”一文中写

  道:

“《狼牙山五壮士》,该曲以琵琶特有的语汇诉说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与日寇浴血奋战,威武不屈,气壮山河,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这是一首充满战地写实的武曲,其中不乏细腻深切的文曲性段落,使文武有机结合,无论在写作技巧上和表现幅度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6.1998——中央刊物《人民音乐》9期3页上发表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中国音乐学院时题为“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贡献”一文中列为建国五十年来十首优秀民乐作品中的第二首(第一首喜洋洋,第三首豫北叙事曲)

17.1999——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第一期第3页上发表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冯光钰研究员《20世纪中国的现代民乐创作》一文摘要于下:“……专业作曲家的加盟推动了现代民乐创作。有的作曲家为了写好民乐曲,还事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如刘文金、吕绍恩在音乐学院上学时,就选修了两年的二胡、琵琶,所以他们创作时就能充分调动民族乐器的功能,演奏起来很上手,故其作品才能成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18. 1999——上海出版的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伍国栋研究员之专著《中国音乐》一书234页文摘于

  下:

“六十年代,吕绍恩创作由刘德海首演的《狼牙山五壮士》,借鉴西洋奏鸣曲式,充分发挥了琵琶武曲的技巧,创用左手姆指按弦和各类增、减和弦,音乐悲壮、激烈,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19.2000——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第二期第1页上发表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汪毓和教授《五十年中国音乐回顾之二:五十六十年代的音乐创作》一文中列为建国17年琵琶名曲二首之一。

20. 2001——同上,《中国音乐》第一期33页上发表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门外谈筝》一文中写道: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差不多在上述历史阶段的同时或稍后(摘编者注,指1960年初前后),民族器乐创作就开始受到专业作曲家的关注。虽然,作曲家不一定具体掌握某件乐器的演奏技巧,但他们大都受到专业作曲的严格训练,并在创作方面有自己的整体追求。对于民族器乐创作来说,他们的参与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事实上,从近几十年的实践及其结果而言,也确实产生了一批影响十分深远的作品。比如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曾使人们从一种崭新的意义上理解该领域的创作。”

21. 2001——广东出版的苗建华等人之专著《中国音乐》一书421页中写道:

“艺术水平较高的琵琶作品是在六十年代出现的。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都是由作曲家创作的,影响较大的作品中比较著名的是《彝族舞曲》和《狼牙山五壮士》,它们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现有的演奏程式进行大胆地创新。《彝族舞曲》类似于传统的文曲,《狼牙山五壮士》类似于传统的武曲。”

22. 2001年——《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第二期第5页上发表西安音乐学院院长鲁日融的《现代国乐专业教育及乐队建设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一文中写道:“……六十年代,在文化部相继召开了琵琶、二胡、笛子、古筝教材会议之后,……一批有影响的民乐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江河水》等相继问世,成为这一时期学校的重要教学成果。”

23.2002——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第一期55页上发表辽宁省文化局艺术研究所张宇辉的《刍议当代民乐独奏的创作与发展》一文中列为文革前十七年里9首民乐独奏代表作品之一:

“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狼牙山五壮士》、《彝族舞曲》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提高了民族器乐的表现力,促进了民乐独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并为后来民乐独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24.2004年——大型《新中国艺术史》中的《新中国音乐史分卷》61页中写道:“琵琶独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和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后者继承了我国琵琶曲中的武曲传统,通过一系列专业作曲与演奏技法,再现了五壮士与敌人殊死战斗的壮烈与残酷,深情讴歌了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深切怀念。这两首作品对发展琵琶的高难演奏技巧均有重要贡献。”

252006——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篇有关中国音乐史上20世纪近百年来国乐发展的四次大变革一文摘要如下:

“……近百年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影响甚深,不单是政治与民主、科学与教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冲击,同时在文化与艺术方面也着实让传统的中国艺术家们发现了另外一片新大陆。如:1、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教授刘天华首次与国际接轨,融合东西方的演奏技巧,在二胡上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和换把,并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术,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开创了国乐中的中小型曲式创作的新时代;2、中国器乐的合奏则从西方管弦乐团那里学到了他们的乐队编制经验,如五十年代彭修文在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建制试验,开创了国乐合奏的新时代; 3、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本科生吕绍恩写的琵琶独奏《狼牙山五壮士》一曲在国乐创作中继刘天华借鉴西方中小型曲式作曲之后,又首次借鉴了西方复杂和声、远关系转调与大型(奏鸣)曲式作曲,开创了中华国乐作曲界第二次与国际接轨的新时代,再次打开了国乐创作的新局面;4、到了七十年代,台湾省作曲家许博允教授在他的《琵琶随笔》一曲中又首次借鉴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派的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作曲,显示出中国器乐音乐正在逐渐走出传统,达到更加多元化的境地,成为继刘天华、吕绍恩之后开创了中华国乐作曲界第三次与国际接轨的新纪元,从而完成了20世纪中华国乐创作上的三次大变革中的最后一次里程碑。”

最后附上80年代晋升职称时教研室向一些民乐教学力量较强的部分音乐院校民乐系对此曲进行学术鉴定时 的来涵摘录:

       一、“狼牙山是创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它对姆指的运用是一个创举,此曲的产生对琵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回函)

       二、“在吕绍恩同志的这首作品产生之前,都是以古曲十三大套为最流行的曲目,而反映现代题材的到六十年代才出现,此曲无异给琵琶这一乐器的创作事业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州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黄锦培教授回函)

       三、“此曲把西洋曲式和创作手法巧妙地运用到民乐创作中值得提倡。该曲结构严谨,旋律流畅,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它在传统演奏技法上又有创新,打破了一般的民乐独奏曲创作的习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哈尔滨师大音乐系回函)

【摘编者后记】

以上诸文摘,均系摘编者自1980年以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各学术期刊与各音乐院校学报以及各地出版的专著、论著中整理出的辑要。但笔者以为各地的史家、论家在上述的评论中都没有论及此曲最大的两项贡献,那就是笔者以为的:

(一)此曲开创了世界专业音乐史上独奏领域里战争作品的创作先河,就像古曲《十面埋伏》开创了世界

民间音乐史上独奏领域里战争作品的民间集体创作先河一样。但二者有许多不同,总结如下:

①《十面埋伏》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狼牙山五壮士》是现代热兵器时代的战争。

②《十面埋伏》是国内农民起义与诸侯争夺领导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而《狼牙山五壮士》则是对外国入侵者的保家卫国、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战争。二者的政治意义不同,后者在题材内容高于前者,前者是国内战争,后者是对外战争,是反击法西斯侵略的抵抗战争。

③在西方不论是贝多芬、肖邦还是帕格尼尼、萨拉萨蒂他们谁都没写过独奏形式的战争作品,不仅没有写过一个人如钢琴独奏的战争作品,连附有钢琴伴奏的或与交响乐队协奏的作品也没有。比如带有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里,有两种音色,两种音质,一个绵延,一个断续,一个阴柔,一个阳刚,一个哀诉,一个怒吼,这无论如何总是写作战争最丰富的音色搭档,更不要说协奏曲中的独奏家与交响乐队的互补、互战、互斗、互抗的更高一层的质的对比。我不知道西方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这种独奏领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出现。众所周知,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外以下六种即独唱、重唱、合唱、独奏、重奏、合奏,西方战争作品清一色的出现在交响作品中,如列宁格勒交响乐、匈奴之战交响诗、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的冰湖大战等总共不过十余首而已。但,即使是乐队作品中那也是抒情作品、爱情作品容易写,战争作品最难写得好听、动听,它几乎是作曲家的一个“创作难点与拐点”。想把军国大事政治题材的战争作品写得既好听又感人,那是难上加难。

众所周知,“抗战名歌”有近百首之多,但“抗战名曲”却只有这首原创的《狼牙山五壮士》和改编的《黄河协奏曲》。查一下音乐辞典便知,有关抗战名曲除上述两首外,在辞典中还有冼星海的《民族之战交响乐》和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乐》。但并不是进入音乐辞典的作品就都是经典作品,“经典”二字顾名思义,是指“经过了的、已经作古了的典范”。这两部交响乐既没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也没能成为广播电视经常播出的作品,更没能成为各音乐院校“乐队排练”课程的教材、“曲式学”的课堂讲授或学生分析作业。经典名曲最重要的首先应该是各交响乐团的保留节目才是,不被保留何谈经过了的典范呢。

综上所述,摘编者特提出以上两点被几十年来史家、论家所不曾论及的观点就教于大家。

                        (正文5688字符)  

平以洁(1948—  ),女,生于浙江,长于上海,在京工作退休,自由撰稿人。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岛—琴岛”音乐家风采系列文章,自20144月开始,在青岛炫音乐周刊上发表,内容丰富,事迹感人,他们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用音符构建和谐的社会,他们是青岛的骄傲。欢迎音乐爱好者关注。

诚挚欢迎与岛城有关的音乐家及其亲朋好友撰稿或提供宝贵资料。

课题申报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


主编:琴岛心境(张旭)

电话:13953240186

微信:qdxj0532

QQ:1171865125

青岛炫音乐周刊since2012


浏览(174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