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5新观察

氢5新观察

定位新媒体转型研究,专注IT公司商业模式分析及业内热点评论。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都是跨界做电影 中美科技企业为啥口碑大不同?

氢5新观察 • 2016-12-30 09:10:07 来源:周婧  分类:活动发布

在中美科技界都发力流媒体内容的当下,还算有自制经验的阿里和乐视为什么会在大片上栽了坑,口碑被同行Netflix、亚马逊等甩了18条街呢?

《长城》和《摆渡人》两部大片在最近可谓成了难兄难弟,一来同样投资巨大,班底瞩目,却又口碑不佳;二来都有科技公司参与,自带网络宣发平台,被设定为各自影视业务里名利双收的大IP。

那么在中美科技界都发力流媒体内容的当下,还算有自制经验的阿里和乐视为什么会在大片上栽了坑,口碑被同行Netflix、亚马逊等甩了18条街呢?

票房及在线观看一味依赖粉丝效应

截至12月26日下午四点,百度糯米统计电影《长城》票房达8.4亿。其中参演明星票房榜上,总计售出的98.4万张票中,鹿晗粉丝支持了24万张,彭于晏14.7万张,王俊凯12.4万张,三位合计占比52%。并且王俊凯粉丝还以包场526场的规模创下了国内电影市场包场新纪录。

8FE09D8B-E7CB-49E8-8042-43391B767D7E

有粉丝效应加成的票房确实很好看,但让刘德华、张涵予这种演技派来配人气鲜肉小花(谁戏不好谁清楚),花2000万美元请马特达蒙来抗中国古文化背景的大片男主,再加上这个糙剧本,基本就可以告别好口碑了。

而这种依赖粉丝效用的习惯,可以说在近几年国内科技公司投资的影视项目中越发突出和普遍。因为本来就是冲着投资收益高来的,所以班底也根据吸金能力来配置,尤其是在更能变现粉丝忠诚度的电影市场上,这种逻辑已经超越了对剧本品质的要求。

例如乐视今年的《盗墓笔记》和《爵迹》,在豆瓣上评分分别为4.8分和3.7分,如果说这是被水军恶意刷出来的,那么笔者相信公司和粉丝绝对能把分刷得更高。同样,《芈月传》和《太子妃升职记》也是2015年末出品的口碑剧集,乐视今年大爆的《亲爱的翻译官》只能说是爆了关注度和演员,风评却相当一般。尤其是剧本被书粉批评是“改到妈都不认”,女主乔菲的人设也被观众疯狂吐槽“无脑圣母”。

盗墓_副本

IMDb上,盗墓笔记得分4.7,爵迹得分3.9,长城5.6分,摆渡人5.1分。和豆瓣评分基本一致,评分的也不算多,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国内观众。

而与国内科技公司在影视项目上盲目花钱请明星、买IP不同,Netflix和亚马逊在自制影视上是钱花在刀刃上。不唯崇演员人气,而更重视其与角色的匹配度和剧集的可看性。例如Netflix大火的政治剧《纸牌屋》,第四季平均每集制作费约400万美元,凯文史派西、罗宾怀特的片酬也不少。但剧情过硬,呼应美国大选,布景真实,演技在线,在IMDb上13集的平均得分也达8.8。这是什么水平呢?要高于惊为天剧的《绝命毒师》前三季任一单季平均分。(毒师后两季的评分是怪物级的没法比…)此外,它在烂番茄新鲜度也达到91%,创四季以来最高。

亚马逊联合BBC推出的《伦敦生活》则更是草根惊喜,女主演员加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两部电影代表作(非主演或群戏)在IMDb得分都没过7,这次主演的这部剧得分却达到了8.2。

QQ截图20161226212555

亚马逊联合BBC推出的剧集《伦敦生活》,在IMDb得分8.2。

用作品导向而非唯粉丝经济,是这些美国科技公司投资影视作品获赞的原因。在国内,搜狐的做法较为相似,当然这也跟其资金有限有关。但说到底,这才是内容变现的长久之路,否则人品早晚有天会被败光。

院线死守窗口期 版权市场保护不足

流媒体平台的生存之本就是内容资源,后者质量越高、越具有独家性,就对用户吸引力越大。所以流媒体平台努力做自制影视,既是为了避免对传统内容商过度依赖,局限于渠道角色;也是用差异化提高流量。

所以我们看Netflix的付费用户数据在近两年增长是很快的,2014年全球是5450万,2015年突破7500万,增幅达37.6%。而针对这些来势汹汹的视频网站,分析师预测2017年,好莱坞影视公司在发行方面的流媒体收入将超过票房收入。

这显然不仅是因为这些科技公司通过投资电影拥有了版权收入,获得了票房分成。更是因为这些流媒体平台打破了院线的窗口期保护,即不是在电影下线,发行完DVD后才开始登陆网络平台,而是让网络首映时间尽可能地接近院线首映时间,甚至线上线下同步开映。例如在今年,Netflix就和连锁影院iPic签署合作,在部分地区线上线下同步上映自制影片。事实上,在此之前,Netflix就在电影《雪国列车》未院线下映之前,就开启了网络点映,而其进行过的一些同步上映的尝试也遭遇过院线抵制。

国内科技公司在这方面的谈判空间则小得多,院线掌握话语权,就导致产片得以票房为导向,放在当下便是粉丝经济。首先现在在自制电影中,背靠科技企业的影业公司通常难以独立承担大片的出品加发行,而一旦加入合作方,谈判时的利益很难统一。其次,中影对每部院线电影都根据票房抽成数字代理费,这一制度短时期内不太可能打破。再者,流媒体平台现在也无法承诺院线额外分成,以填补后者在同步上映时面临的票房缩水。而最最重要的还有版权保护问题,现在线上线下不同步都极易出现盗版资源,就更别说网络放开了,更盈利的院线票房必会受到巨大冲击。

国内视频付费时代到来了么?

用户的内容付费行为无疑是在增多的。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在线视频用户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付费收入规模达96.2亿元,同比增长90.8%。而2017年这一指标或达142亿元,付费用户或突破7400万。

QQ截图20161226215919

但同时,相当一部分付费用户并不是长期付费,可能只是为了一部片或者一部剧集,开个月租,集中看完了事。据企鹅智库调查显示,有过半用户表示只愿在有喜欢的作品时才付费观看;艾瑞调查显示中国用户选择在线观影的8大因素中,与低价相关的就有5个,占比分为1、3、4、6、7位。

QQ截图20161226215520

那既然是短期付费用户较多,在线观影收费又比院线观影低太多,视频网站自制电影的回收成本压力基本就都在线下了。院线不仅与视频网站是渠道上的竞争者,一些时候还成为了后者倚重的渠道,那票房中心论就是必然了。并且我们也看到大部分视频网站还是广告收入占大成,同在购买其他大量非自制电影的版权上花费巨大。

此外,国内的科技公司在资源整合上的能力还是不足。比如我们看挖掘独立电影或青年电影人方面,几乎没什么成绩,欠缺一种影视潜力股的发现和价值提升机制。不像圣丹斯电影节、鹿特斯电影节等如同招商采购会一样,好的片子、好的创作者就买来出品发行和雇佣拍片。而只是顺应了产业模式,流水线一样地造大片。

如果未来还是坚持这种模式,在票房市场逐渐回归冷静,打击票房加剧且可能增加进口片配额的背景下,国内科技公司在电影市场的口碑也许还会下降,回报也难免受影响。

浏览(583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