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音乐

青岛音乐

记录青岛音乐的点滴记忆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岛--琴岛】青岛音乐家风采【董吉亭】上

青岛音乐 • 2017-04-10 13:04:27 来源:张旭  分类:活动发布

讲述青岛人自己的音乐故事。掌上青岛客户端发行时间最久的栏目,没有之一!主编:张旭

董吉亭:命若琴弦

一个延续三十年的“音乐私塾”的追忆


       1963年,当时的“海洋学院”对于小提琴考生张荫檀来说,不啻于一个完全的“主场”,因为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首次在青设立考点,不仅消解了他的奔波之苦,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考场上,与两位主考官坐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小提琴老师--董吉亭。


 
      四十余年后,当我们在北京采访董吉亭长子原中央民族乐团大提琴手董维光时,那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中央音乐学院能到青岛设立考点,源头就是因为我父亲。因为此前几年,中央音乐学院每年招生,都会发现不少好苗子出自青岛,并且大多出自父亲门下”,于是他们索性于董吉亭联系,索性在青岛设立了考试“分会场”,更索性,他们直接邀请董吉亭“列席评委”,参加旁听--这或许是学院派考场可能给予一位民间音乐教师的最大荣誉。


 
       如果为青岛小提琴教育成果做一个总结,董吉亭无疑是一个结算中心。从1949到1977,从三十而立到六十花甲,董吉亭近三十年的自由音乐教师生涯,为青岛的小提琴人群奠定了最初的基数。


 
      时隔数十年,董吉亭的形象已经被传说的藤蔓和记忆的锈迹所遮掩,他的名字反倒不如“董牧师”这个绰号响亮。然而,当我们追入历史,期冀还原董吉亭的音乐人生时,却发现,他的故事原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的多。



一、
 
       1913年,董吉亭出生于山西一个传道人家庭。动荡的传道人生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董老牧师把孩子送回山东寿光老家抚养。当时美国人创办的华北浸信会神学院刚刚搬迁到黄县,并改名崇实中学。基督徒世家的董吉亭顺利进入这所教会学校,接受了扎实的教育,并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毕业后的董吉亭回到崇实中学任教,他的未来很明确——做一位新时代的年轻牧师。唱诗班是教会礼拜的重要内容,一个牧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不可。崇实中学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牧师,董吉亭拜师一位法国牧师,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小提琴演奏和乐理。


 
       抗日战争爆发时,董吉亭已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传道人,骑着自行车在烟台、龙口等地奔波。教会学校训练的一口流利外语,曾经让日本宪兵怀疑他是美国人特工,把他关了一段时间,审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把他放了。实际上,关于董吉亭的外语水平有太多传说。他多年邻居李先生曾提到,有传说董吉亭是司徒雷登的中文翻译;后来,文革期间的红卫兵无法确认董吉亭到底懂多少门外语,索性给他安上了“七国特务”的罪名。董吉亭长子董维光坚称父亲只懂英语一门外语,但董吉亭关门弟子江辉先生手上至今却保存着董吉亭亲笔记录的意大利文乐谱。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吉亭在济南获得了正式的牧师资格,并有了一定名气,他口述的《浸会复兴布道集》现存香港。1948年,董吉亭自信满满地带领华北浸信会神学院搬迁到青岛,观海一路25号是董牧师第一个青岛地址。


 
      神学院本身由美国人创办,然而董吉亭与美国出资人闹得很不愉快。他耿介的性格,不能忍受洋人的趾高气昂,而且洋人在地方政治中介入过多也引起了他的反感。相形之下,大多数神学院院长很成功,他们及早将子女送到美国读书,而失败的董吉亭院长,三个孩子接受的都是中国教育,连他自己都没有美国绿卡。


 
      中国即将解放,美方停止援助,青岛也成了逃难人潮的中转站。神学院没了经费来源,揭不开锅。这时董吉亭优异的手工天赋得到发挥,他在神学院增设工艺部,带领学生做肥皂,做皮鞋,做布鞋,做提琴。董牧师设计的布鞋,借鉴了网球鞋的轻便造型,式样显得特别活泼,深受当时女学生的喜爱,冠以“自由鞋”的美名。他做的简易提琴也是青岛水兵手里的爱物。董老身上颇多杂学,他的针灸也颇有小成,这也是传道人世家对子弟的要求:在任何地方都能凭借双手吃饭。



        全国解放了!董吉亭1951年卸任神学院院长一职,浸信会华北神学院两年后终告解散。神学院没有了,国家也不承认牧师是一种职业。董家搬出观海一路5号牧师楼,先在平原路落脚,后迁入齐东路32号,最后定居房租更便宜些的27号。


 
      一个颇具玩味的细节是,建国初期街道统计无业人员名册时,董吉亭并没有报名。这意味着他把自己从等待安排工作的人群中剔除了。作为一个牧师转化而来的俗世人,董吉亭准备投入无需政府安排的自由职业者人生。
 
  
二、
 
      齐东路27号,一座僻静的西洋小楼,原本是一位资本家给女儿的嫁妆。董牧师一家租住了二楼的一半,另一半住着几个天主教修女,房东住一楼。一道向下的台阶从二楼铺向马路,楼背后则是一个小小的花园。     1953年,董吉亭开始了作为小提琴私人教师的生涯。此前,他也曾陆续教过几个朋友的孩子,但如今教琴已经是他的谋生方式了。还是在当牧师时,董吉亭就与山大医院(现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的医生交好;医生子弟是他早期弟子的主要来源。




      董吉亭的授课内容,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莫扎特、贝多芬、巴赫……从他的弟子张荫檀的一篇回忆文章里,可以看到当时董吉亭收徒方式:“董先生坐到钢琴前,随意弹了几个音符,让我说出音名,唱出音高,我答对了。董先生又弹了几组和弦,我静心分辨出是由哪几个音符组成的大三和弦。董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下个礼拜天来正式上课。”


 
      无论在学生印象里,还是在孩子眼中,董吉亭都是一个严格、整洁、高要求的人。从节奏、弓法到指法,董牧师都是手把手地教,尤其注重音准。一周布置一次作业,下周“验收”时学生如果哪个音拉不准,要挨一个琴弓,回去重练。当然,如果学生的曲子拉得好,董牧师会很高兴地坐在钢琴前,亲自为其钢琴伴奏——这是非常难得的殊荣。


 
      每个学生学费6元钱,这是董牧师长期的收费标准。这个工资放到当时比较可观,意味着如果董牧师每月教七个学生,就可以齐平炉前工的工资。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董吉亭常常减免学费,比如第一代弟子里的王铭桥、第二代里的张荫檀等人。在儿子董维光的记忆里,父亲收到学费,总是直接把钱放到抽屉里,任母亲取用。



       董家长子董维光喜欢大提琴,父亲为他找了海洋学院的德国教授教他;最受疼爱的女儿则对钢琴感兴趣,小儿子学小提琴。多年后,董维光接受采访,坦言父亲小提琴演奏水平并不高,不过他的教育方法沿袭了从法国牧师那里学来的西方小提琴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显得严谨、科学而且先进。而董吉亭门下的弟子,后来也常常成为各省级乐团的顶梁柱。(未完待续)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岛—琴岛”音乐家风采系列文章,自20144月开始,在青岛音乐杂志上发表,内容丰富,事迹感人,他们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用音符构建和谐的社会,他们是青岛的骄傲。欢迎音乐爱好者关注。


  诚挚欢迎与岛城有关的音乐家及其亲朋好友撰稿或提供宝贵资料。


课题申报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



主编:琴岛心境(张旭)

电话:13953240186

微信:qdxj0532

【琴岛心境文化传媒】青岛音乐杂志


浏览(188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