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心理

掌上心理

科普心理健康 搭建援助平台 情感、婚姻、人际、成长、女性、亲子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你是一个喜欢自我攻击的人吗?

掌上心理 • 2017-04-17 13:32:22 来源:心乐土 武志红  分类:活动发布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

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

这种情形下,最常想的是:某某事没做好,是因为我有多不好,为什么我就这么不好,我好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其中占主要内容的,就是自我攻击。


自我攻击是最没有意义的事


所以,虽然你未必能停下它,但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自我攻击不是真的。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是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物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这是小孩式的自恋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

与孩子式的自我归因对立的,是成熟客观地看待事物。

能看到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别人的责任,而更关键的是,无论事情如何不顺,都不攻击自己,而是如实看待自己,安抚自己,并寻求支持。

可以说,自我归罪的对立面是自爱。

见到多个这样的个案:分手后陷入严重抑郁与失眠,谈话后发现有强烈的自我归罪,认为分手都是自己导致的,如自己表现更好一些,就可以不分了。且前伴侣也会对他们进行归罪。

当明白自我归罪和被归罪都是自恋后,他们的自我攻击就基本停下来,抑郁与失眠也基本消失。

挫败发生后,健康方式是:


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

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

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都会自爱。


咨询中会发现,痛苦最重的来访者,都伴有严重的自我攻击。

这时,咨询最容易奏效的一步,是让来访者看到自我攻击并非真理。

一旦停掉“一切都是我带来的”这种自恋性的自我攻击,来访者的痛苦就可能有很大转变

理解别人和自己,也可减轻自我攻击


“就是因为你不好!” 或许,父母所有言语中,这是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一句话。

孩子本就是自恋的,即认为一切好事自己负责,一切坏事都是自己招来的。如孩子遭遇伤害,譬如被同学打骂、被性骚扰、被老师冤枉,甚至失恋这类悲剧时,父母却说,都是因为你不好。

这甚至会对孩子的自我构成摧毁性的影响。

当干了蠢事时,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当遭遇挫折时,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


严重的自我攻击,是自我脆弱的标配,各种不顺的事出现时,很容易自我攻击。

因是习惯,所以自我攻击不能不让它升起,但当觉知到自我攻击时,可以对自己说:停!这份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不是真实的。

激烈地谴责别人,或激烈地自我攻击,如自毁式的忏悔,其实都是蠢事与挫折对脆弱的自我构成了一种摧毁,所以必须找一个责任人去负责

当为此努力时,意味着自我反思都不可能,所以改变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一个人能自我观察,其实是因为内化了一面镜子。

而这个内化的镜子,也就是最初能向他提供善意或至少中立观察的人。


必须澄清的是,自我批评不是自我观察。

自我批评,特别是苛刻的自我批评,只会扭曲自我观察。

而它的源头,也是对其进行苛刻攻击的抚养者或其他重要人物。

我不爱你,我恨你,我觉得你糟透了,可我离不开你,因为你具备超重要的价值 —— 我可以将我的一切不幸与痛苦归因于你,而免除了自己的责任。


多少人的所谓情感,其实是这么个东西。


关键在于,自我太虚弱,所以必须归罪于人。太多时候会看到,当不能归罪别人特别是伴侣时,很多人立即就会进行严重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增强自我,首先要觉知并放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遇到事情,亲人间按说应该相互支持。但在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局面是彼此攻击。事情越严重,攻击就越严重。

特别是亲人离世时,活着的亲人因此闹成仇人,彼此憎恨的,不在少数。

这种事情的关键在于,都是自我没成形的人,都受全能自恋和无助感的折磨。

概括来说,都是孤独失联的巨婴。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边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

自我未成形的人,会延伸到家中每个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

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发生,他首先攻击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强,自我差劲。

然后想,这么差劲的自我为什么不去死。

局势失控时,可攻击自我,就变成严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击别人,即你认为的事情责任人。严重时,一样是想对方去死。

所以,医闹会大肆攻击医生,这是将本来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责任全放到医生身上。若不能攻击医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该为生死负责,觉得自己该死。

涉及生死的是大事,因此出现严重的攻击和自我攻击,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自我未成形的人来说,就任何失控的事进行任何探讨都变得艰难。

譬如很多人发现,你和父母探讨往事,父母第一时间都会表达:我没错。

这都是自我未成形的人,试图保护自己,而一旦认错,其自我会有瓦解感。

一来访者,突然有意外发生,她很快有了三句话:

      哎呀,我惹祸了。

      不,都是他们搞的。

      嗯,也许事情就会这么发展。

第一句话是自我攻击,第二句话是攻击他人,第三句话则是接纳了事情发生的合理性。前两句话让她焦躁,而第三句话一出来,她安静了下来。

对于所有脾气暴躁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看到并放下失控局面发生时的自我攻击。

譬如一女孩失恋后陷入深重抑郁,经探讨发现,她认为,且前恋人也认为,这都是她惹的,她该负全责。

深切懂得这一逻辑后,她很快从抑郁中摆脱了出来。

一有失控,就攻击自我。最深层原因是,都是失联的孤独婴儿。

因孤独,所以觉得自己必须控制一切事;因原始的自恋,觉得事情必须按自己意愿运转。如果失控,就觉得自我是脆弱的、差劲的、该死的!

破掉这一逻辑,自我否定就会极大减轻,对别人的攻击也会因此而降低。

我写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攻击的文章,怎么疗愈,也说了一些。但有一天的咨询中,突然有了一个感性的答案:多抱抱彼此吧。

对此,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有一个诗意的表达: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这是最原始的渴望,许多个来访者,在咨询到深处时都如婴儿般发出喃喃的儿语:妈妈,抱抱。

我自己特别简单的一个进步:终于基本不再理会微博上的批评声,感觉真是好多了。

原来脑海里那种暗暗追求“绝对正确”、且若错了就严重自我抨击的声音,俗称内在的批评者,很限制自己。

每天仍在不断自我反省,但这远不同于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评,也即超我攻击本我。


不要把他看成一个追寻者

因为要是他有所追寻

他追寻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

一个爱者除了是被爱者之外

又能是谁呢?

每一秒钟,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

里面有什么,那他将会爆炸

他的想象,他的所有知识

乃至他自己都将消失,他将会新生

——鲁米


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严重的个案,当事人常会超糟糕地自我定义,即,他们觉得自己差极了。

这时,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很重要。

怎么做到呢?

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或被定义的。破掉这些定义,可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他们的自我感知。

一个咨询界的逸事:

一男孩尿床,非常痛苦,去做咨询,一小时后兴高采烈地出来。

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

他说:“没!”

“那你高兴什么?”

他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

这个故事的关键该是,医生修复了男孩的自我觉知,他不再因尿床而自我攻击。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

孩子,特别是婴儿的世界,很容易坍塌。饼干碎了,孩子都可能崩溃。

这时,父母的共情很重要,有时只要说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同样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包容力,即,父母不会跟着孩子的崩溃而崩溃,并要求或攻击孩子,要孩子自己稳定下来,而是一直稳稳地在孩子身边。

若无这份运气 —— 内化有情绪包容力的父母而获得健康自我的基石,那我们就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来获得这一点。

若情绪太不稳定,咨询与治疗,是很必要的。

咨询师的稳定加高质量的回应,可帮你获得这一点。

若独自成长,则有许多关键点,最重要的,是识别各种自恋并放下对自我的攻击。



浏览(27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