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说教

涛哥说教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杨海涛带你“悦”教育。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这位“硕导”就似大姐姐 关心学生、打造课堂、科研攻关 她样样都是楷模

涛哥说教 • 2018-09-10 13:13:41 来源:青岛晚报  分类:活动发布

这位“硕导”就似大姐姐 关心学生、打造课堂、科研攻关 她样样都是楷模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您安好,便是晴天。求学历程不同,各学段的节奏不一,人的一生中,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阶段的老师往往会给自己留下不同的印象。大学老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由于集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任务于一身,跟同学们在学习或生活上的交集往往不是太大,但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住着一位或几位大学老师,他(她)们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一个人步入社会后的各种取向。在全国第34个教师节,记者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访了高校学子们的“大姐姐”、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田砾教授。

编打油诗让同学们结下深厚友谊

田砾教授46岁,本科和硕士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博士攻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朴实无华,她是一位特别关心学生又专注于科研的老师,同时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的不断学习进步来给我们树立榜样。”正如一名同学的评价,这是田砾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隔断式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书籍,旁边一摞记录本上满是笔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习惯于用笔做记录,这能加深我的印象。”田砾笑着说。

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体现在她的这种刻意记忆上,今年7月份,她的一个班毕业20周年聚会,全班32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姓名。“我记得当时田老师用我们所有同学的户籍地和家乡特产编了一首打油诗,贴到我们各个宿舍门上。初入大学,这首打油诗帮助我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形成了优秀的班级文化。”田砾的学生说。

     打开田砾的朋友圈,她是十多个班级群的“大姐姐”,虽然有些班级她只教过一年的专业课,但学生们对她的美好印象已经定格,不论毕业20年还是刚毕业,同学们在人生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瓶颈,都会向田砾老师请教。

 

对学生默默付出事例不胜枚举

 一位优秀教师最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爱。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田砾时刻不忘的就是: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

 刚工作时,一名学生患肝炎入院,田砾不顾被传染的风险,跑前忙后安排他住院,为了替该学生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她让其姐姐住在了自己的宿舍;一名研究生在试验中伤了手指,她一直默默守候在手术室外,还替他支付了手术费;一名大四的学生意外受伤、一个父母早逝的学生因肾病住进了医院,得知消息,她都立刻跑去捐款;一个女学生出现严重情感问题,她放下手头工作,跟该生聊了整整一上午,从自己读大学时的经历,到教学生涯中见过的例子,耐心开导;发现一个毕业几年的男学生QQ上状态反常,她赶紧留言询问,经过进一步谈心,及时纠正了对方不正确的行为苗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学生有需要,田砾都会伸出援手。“我没有多大的能力,哪怕只是倾听呢,也会给他们一些有力的支持。”田砾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田砾的学生,不论毕业几年,都和她保持着联系。他们会将自己高分考过注册师的消息第一个告诉她;他们会在利比亚战乱时给她打来报平安的电话;他们会从阿曼寄来一包甜蜜的大枣;他们会把晋升、结婚、生子的喜讯告诉田老师;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也总是第一个想和田老师交流……四年前的一个周末,有位同学打电话说想见老师,田砾问他遇到什么麻烦了,电话里能谈么?对方嗫嚅着不置可否,田砾感觉不妙,赶紧赶到学校,那个男同学却递给她一个广州塔模型——原来,他从QQ上得知那天是老师40岁生日,便亲手做了这个“小蛮腰”模型作为礼物,要亲手送给老师,却让田砾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将课堂打造成专业和人生的导航

除了生活、思想上给学生关爱,田砾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课堂上。在她看来,好老师应该能将学生的眼神集中到自己身上,能把他们的心思留在课堂上;好老师是引路人,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做人的方向。

每次上课前,田砾都要“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地编写好课件;每堂课,她都会提前到教室,播放行业相关的视频;她总能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将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形象、幽默的方式表达,工程实例、哲理小故事适时地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让学生们笑过之后还能思考。作业一本不落地批改、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一道一道拍下来,并将错误的原因通过QQ群或者微信等方式反馈给学生们。课程设计结束后,她会找机会跟学生交流。“她从来不在乎额外投入了多少时间,她在乎的是让学生知道问题之所在,并能将专业自豪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这些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同学们。”田砾的同事说。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她经常会找一些工程事故的资料跟学生一起研究并告诫他们:作业错了可以改,考试没通过可以补考,可土木工程领域的任何一个小差错,都可能是房倒屋塌、人命关天!在田砾看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土木人来讲,比考试得一百分更重要。对于学生,她最注重的是“理解、尊重、包容和引导”,不断打磨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土木建筑领域的壮美天地,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矢志科研反哺教学她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高校教师,如果没有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会十分艰难。因此,田砾在2004年再一次做起了学生——在工作繁忙、孩子尚小的条件下开始读博。

      多少个夜晚,寂静的校园早已沉入梦乡,她还忙着看文献、整理数据,因为白天的教学工作一点也不能耽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她在读博士期间便获批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年来,她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了跨海隧道、地铁等多项重大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获批发明专利1项;出版教材5本,发表论文逾百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 

     科研成果的取得,没有让田砾沾沾自喜,除了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建设外,她更多的是利用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看问题。目前,她主持省级特色课程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项、名校工程教改项目1项,作为专业带头人承担了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她指导过的多名学生保送同济、北交大等名校读研攻博。她还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深造的条件,在她的帮助下,一名研究生被日本首都大学 “亚洲高度研究”项目录取为博士,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高额奖学金,为学生的异国求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终生学习永远在线传承理工精神

荣誉虽胜,却从未迷失于荣誉的光环。始终是同学们心中释疑解惑、永远在线的田砾深知,身边的学生多数已经是“95后”,今年入学的大部分则已经进入“00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加上从2015级开始实行的学分制,使得宿舍、班级归属感变弱,学生的教育、引导及管理变得比以前困难,仅仅依靠班主任和辅导员已经很难应对育人的复杂局面。“专业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田砾这么认为。因此,在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她积极投入育人工作中:给学生们做专业方向上的引导;带领他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在他们考研与否犹豫不决时帮他们分析情况;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给学生和校友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搭建桥梁;主动学习和年轻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几乎可以做到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是学生们暖心的倾听者,知心的支持者,用心的引导者。

记者发现,田砾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是润物无声的好老师。利用课间或者课外时间,给同学们讲解“生活中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危险”;跟同学们探讨“本不应该发生的工程事故”;分享“中文之美”、“关于领导力的培养”、“关于人生规划”、“土木界的牛人牛事儿”,总是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们做立体培养和引导。 “姚义胜在我旁边,他说您是他见过的最认真最负责最美丽的好老师,我举双手赞成。” 田砾的学生由咏鑫曾给她发来这么一条微信。

“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言传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在同事和同学们眼中,田砾忠诚于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思想教育并重,一贯秉承“师爱为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是一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德品行高尚的好老师。

“我认为这是理工精神的传承,当年我来青岛理工大学上学时碰到了人生中的一位好老师,他现在是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书记,他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有了为人师表的榜样,这种标杆榜样效应在一代代老师学生之间绵延不息。”田砾说。

记者了解到,在理工精神传承下,田砾教授留校任教24年来,始终满怀对学校和教育事业的深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先后获评宝钢优秀教师、青岛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建功女明星、工人先锋和学校首届十大师德标兵称号;多次获评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硕士生导师、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是青岛理工大学第一位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教师。(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浏览(88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