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说教

涛哥说教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杨海涛带你“悦”教育。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寒假人人得奖状 是泛滥还是促进? 名校长释疑:“个性+突出”的奖状设置是趋势

涛哥说教 • 2019-02-19 18:28:50 来源:青岛晚报  分类:活动发布

寒假人人得奖状 是泛滥还是促进? 名校长释疑:“个性+突出”的奖状设置是趋势

寒假人人得奖状  是泛滥还是促进?

名校长释疑:“个性+突出”的奖状设置是趋势

中小学寒假即将结束,满载新一年的心愿,同学们即将返校并开启新的征程。伴随着寒假的一开一合,不少家庭的墙面上又多出几块“光荣榜”——奖状,这张小小的彩纸之于“70后”、“80后”可能是极高的荣誉甚至有些奢侈,而今则变得较为普及。记者在寒假调查发现,期末结束,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至少能拿回家一张奖状,奖状的班级普及率至少在50%左右。奖状数量的增加,让同学们的脸上倍添光彩,同时关于奖状质量的讨论也成了一些家庭的饭后茶余。目前中小学的奖状到底处于怎样一种状态?覆盖面的扩大跟其含金量有无抵消关系?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我市一小学一初中两所办学理念比较先进的学校的知名校长。

现象:

拿回家一摞奖状多到没地方贴

张扬(化名)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品学兼优,今年寒假他带了一摞奖状回家。其父张先生是记者的朋友,本身也从事教育行业,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是看了看,发现里面有“班级优秀学生”“级部优秀学生”,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标兵”,另有“进步之星”“文明之星”等等,大大小小各类名目加起来共7张。

张先生检查后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和表扬,随后让张扬自己处理,张扬则将其卷了起来,用绳子绑好,放在了书架上。“从小学到现在,年年都领好几张,至少两张,实在没地方张贴了,只好束之高阁。”张先生淡淡地说,张扬对于这种处理方式也已经习以为常,给人“成绩已成历史,万里长征又启第一步”的风骨感。

记者又采访了周围的亲友,发现寒假奖状几乎没有落空的,“至少两张”的较为普遍。

比较:

80后”的奖状仅为极少数占有

同时,包括记者在内的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对于奖状的认识则截然相反,那时的奖状只有“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两种,班级甚至级部内能获得奖状的只占极少数,把奖状拿回家则是对自己学习最高的认可和极大的荣耀。而且那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同学甲因学习成绩好,几乎包揽了整个小学阶段或整个初中阶段班级内的所有奖状,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奖状已经贴满一面墙,同学乙则因学习成绩欠佳而从未沾染过奖状,只能年年投去羡艳的眼神,春节串门最怕家长谈奖状。

疑问:

奖状“泛滥”是喜还是忧?

“是吗?你家宝贝领的是什么奖状?几张?”在因为学校“奖状”而给予孩子一定的家庭奖励后,一些家长在春节期间走亲串友,发现人人都有奖状,心中不免渐渐起了涟漪,关于奖状质量的讨论也水到渠成地成了茶余饭后。记者在参与这种讨论时得到了正反两种观点:一方认为这是鼓励手段,奖状覆盖面扩大有助于提升每个孩子;一方认为奖状扩容,门槛降低,标杆效应会随之减弱,其含金量会随之下降。还有一种观点比较原始,属于奖状功利论,认为奖状在孩子升学时会起关键作用。在采访中,这种功利论的说法已经被教育部门否定。

那么奖状数量跟奖状质量之间到底有无抵消关系?对此,记者分别采访了青岛枣山小学和青岛第六十一中学的两位知名校长,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均比较先进,他(她)们对奖状设置的阐述更具说服力和前瞻性。

校长:

奖状扩容跟含金量互为促进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奖状的覆盖率及名目都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来决定的,被采访的这两所学校的奖状设置都比较接地气,均紧贴自己的办学理念,比如青岛枣山小学的“枣花朵朵开”校本课程、青岛第六十一中学的“和进助学”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学校要求老师看到每个孩子的好,因此我们的奖状是全覆盖的。”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开门见山地切中了主题。她介绍说,奖状从稀有到普及应该是从2001年新一轮课改开始的,数量及名目也是根据课堂改革的发展而进行,总体原则是“个性+突出”,既从个性方面照顾到所有同学,比如针对有爱心的同学设置“爱心奖”,针对注重体育锻炼的设置“健体奖”,针对书法、美术等特长的设置“艺术奖”等,又突出部分同学,比如学习标兵、优秀学生等。这种奖状设置及覆盖方式,既能体现个性化教育,开展教育的多样化评价,又能通过重量级的奖状比如学习标兵、优秀学生来保证奖状的含金量。“我们到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手拉手’学校去交流,发现国外一些优质学校也都注重个性化的评价与认可,他们也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通过颁发奖状的方式来予以鼓励。”刘岩林说,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个性+突出”的奖状颁发方式是个向好的趋势。

青岛第六十一中学的校长李刚介绍说,他们的奖状覆盖面达一半左右,作为一种教育鼓励手段,青岛61中的奖状设置跟该校“和进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青岛61中设置了“和进助学先进小组奖”,该奖的设置是这样的,每个班级根据“和进助学”的设计理念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四人一组,分组原则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组四人的学习成绩涵盖优秀、良好、合格、落后四个梯度,组与组之间各梯度水平持平,组内成员在学习上相互帮助,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学期末根据成果、作业、考试等指标量化考核比较,评出最有成效的一组予以奖励,集体授予一张奖状。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如今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人人有奖状并不是奖状泛滥,从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评价的教育实践来看,奖状数量的增加与其含金量非但没有抵消,反而相互促进了。(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上图:上世纪90年代,“80后”一年只能领一张奖状,且仅限于学习特别好的极少数学生。海涛摄)

(上图:张扬此次寒假一次带回家7张奖状。海涛摄)

浏览(86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