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说教

涛哥说教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杨海涛带你“悦”教育。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南农“较真儿”教授正推动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世界记忆

涛哥说教 • 2019-12-13 10:31:03 来源:青岛晚报  分类:活动发布

南农“较真儿”教授翻译史实累计50万字 

他正推动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世界记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但受地域、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月前,记者在参加一次由青岛大学承办的第四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暨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遇到了一位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王银泉,在会间休息交流中,记者得知,这位56岁的教授正通过精准翻译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上为南京大屠杀正视听,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化传播推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20191027_1572157085_204961905.jpg

王银泉(左)在论坛上做报告。海涛摄

       当天王银泉的报告的主题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世界性意义及其新时代阐释》,他认为,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架起了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文明的互鉴,同时在欧洲开创了一个重要学术派系:汉学。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必须强调的是,远在四个世纪前,以中国儒学典籍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经译介传播,与西方文化思想发生碰撞和交锋,就受到西方知识界的普遍青睐甚至高度赞扬。如今,加强对“中学西传”的研究并挖掘其时代内涵,不仅在于依据新的史料和学术观点,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中西文化交流的轨迹,重新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知识体系和和文化思想曾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中学西传”研究,可以厘清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双向互动和双向受益的源头及发展脉络,证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及贡献,客观审视西方中心主义,公正看待中外文化与文明的多元特征,证明西方模式并不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从而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样的学术观点对于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国家形象、促进全球治理等国家战略以及中外文明的互融互鉴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微信图片_20191213102014.jpg

王银泉教授

        王银泉在报告中的幽默风趣及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掌声阵阵。自那次交流后,记者对这位有点“较真儿”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时常关注他所发的朋友圈,发现他不论对学术论文还是平时的一场论坛会议,都抱着异常严谨的态度。“我给主办方说了,应该是‘签到处’(registration),而不是‘到处签’(sign everywhere)。”这是近期王银泉教授在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的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处蓝色的签到牌,“签到处”几个汉字下面所配的英文是“sign everywhere”。记者发现,王银泉教授经常“管闲事”,不论是在机场,还是在会场,抑或在其它公共场所,只要发现翻译不严谨的内容,就会上前委婉地提醒工作人员改过来。

微信图片_20191213102020.jpg

王银泉教授

       就是凭着这种严谨的态度,王银泉在教学之余,累计翻译、审校南京大屠杀史实已达50余万字。只要有机会与外国人交流,他总会主动说起这段历史。他说:“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还比较有限,我们学外语的人有责任翻译、传播史实,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2016年暑假,王银泉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赴法国展览文字译文校对、翻译的任务。为了完成展览译文的翻译,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大量史料,尤其是通过网络查阅了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收藏的南京大屠杀项目的原始档案,根据原文信息,查找到了原始文献中的每一个相关文字,确保记述准确,译文地道。有时为了查询一个文献的出处和几个关键词,王银泉要耗费几个小时,找到了对应文字,还要逐个单词输入,经常就是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熬夜更是家常便饭。

微信图片_20191213102027.jpg

        此后,王银泉接手了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翻译工作,其中既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展品文字翻译、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英语语音导览,还有南京大屠杀主题国外展览、十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和中美合拍剧情片《南京之殇》的字幕和台词翻译,其中《南京之殇》在2018年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2019年8月,南京市政府给丹麦奥胡斯市赠送国际友人辛德贝格雕像揭幕活动,王银泉应邀赴丹麦担任英语媒体协调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微信图片_20191213102033.jpg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翻译要特别强调史实可靠,不能有一点点差池,甚至不能写错一个字。同时必须确保译文地道。”王银泉说,为此,他将工作之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每一个人名、地名、机构名称都去做考证。

        不仅如此,王银泉还把传播史实落在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只要遇到外国人,可以与他们交谈,王银泉总会把话题转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上去。“我几乎到了逢人必讲的地步,只要有可能挑起话题,我拐弯抹角都会过去把它讲一讲。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他说。

微信图片_20191213102039.jpg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并救助过大批中国人,他的儿媳曾对王银泉说:“这段历史在美国很少有人了解,很敬佩您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翻译和传播工作。”

       电话中,王银泉告诉记者,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他此后还会继续做下去。“我今年56岁,快退休了,但翻译工作跟退不退休没有关系,哪怕我七十岁了,只要有可能,我还会继续做下去。”王银泉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浏览(217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