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说教

涛哥说教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杨海涛带你“悦”教育。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那个能将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的孩子,读书和人生肯定都差不了,你认为呢?

涛哥说教 • 2020-08-04 14:57:12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类:活动发布

前几天,南京一中因在本届高考中出现了“高分断层”而被一群激愤的家长标语“校长下课”,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也在“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中又一次浮出水面且针尖对麦芒。

鉴于民间卧虎藏龙,高手如林,文锋犀利,一品不敢贸然拨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定盘的秤砣,只是分享几个真实的见闻,以飨诸论:

一、今年某日,一品和一位中学校长朋友闲庭信步,谈起“未来”的甄别,一品言道:“那个值日当天扫地时能将边边角角都打扫得一干二净的孩子,现在,或将来肯定是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孩子,而且在走上社会后,肯定也会混得不错。”听完这番话,这位校长朋友若有所思,感同身受地给予高度认可。

二、上高中时,一名同学总喜欢在课堂上睡懒觉,一次被一品“打扰”,他大吼道:“我特别喜欢大自然,大自然里会有属于我的创造和成就!教室本就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大学毕业几年后,一品回到家乡和几位高中同学聚会,见到这位同学。和八九年前相比,他沧桑了许多,神色暗淡,且在话题上有了频道上的差异。听说高中毕业后他因落榜果真去了大自然,先是在窑上搬了几天的砖,嫌累,又开了一家养殖作坊,因没有毅力中道崩殂,后来又开过店,干过营运,包过地搞过种植等等,均半路罢手。

酒过三巡后,一品谈起当年将他叫醒却被大吼的那番话,他猛抽了一口烟,面部表情还是同样的坚定:“事实证明我不喜欢大自然,大自然也不属于我,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教室。”

一品没敢接话,而是岔开话题,因为一品明白,没有毅力与坚持,若真能重返教室,不久,他又会怀念大自然的,何况从教室自我发配到大自然容易,若想逆行,年华已经过了那班车……

三、回忆到这里,一品又想到世纪之初某寄读制高中冬季早操的情景:上午7时,太阳刚刚拉出暖红色的“琴弦”,早操铃起,高三八个班级15分钟没有集合完整,队形散落,动作散漫,当年这所高中仅出了几个重点本科,学校竟然高兴得放鞭炮。

与此同时,在另一所寄读制高中,凌晨5时,黎明前凝重的夜幕被一声哨响撕开一道豁口,高三22个班级在5分钟内便已集结完毕,值日班级的班长看了一下手表,当秒针滑向第五分钟时,来自千余学子“唰、唰、唰”的整齐步伐开始撼动着校园的一草一木,“1、2、3”的口号响彻云霄,回旋于小镇,振聋发聩。当年该校“刮起了北大清华风”,总体成绩一般的某个班级64人有56人考上了重点本科(985、211),倒数第一名被该市的某师范院校录取。

四、同样是该所高中,一品记得在返校填报志愿时,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驶入校门,一位同学告诉一品,这可能是市委市政府奖给某位班主任兼历史老师的,他带的上一届毕业班因为成绩突出曾被个人奖励了7万元。

看着这部铮亮的轿车宛若一匹黑马从身边缓缓驶过,一品不仅想到这位班主任的“一天”,“披星戴月”已经无法形容:半夜11时30分,尚未入睡的同学能听到他给学生往上拉被褥的“窸窣”;凌晨零时,能听到他刻意放轻的脚步缓缓飘出宿舍走廊;凌晨5时,当早操哨响,他能准时进入宿舍,逐个轻拍被角……

类似的场景,一品在即墨实验高中、莱西一中、平度一中也曾见过,并触发了很多联想。

通过这些联想,一品发现,任何一所优秀学校、一个优秀班级、一名优秀学子优异高考成绩的取得都非偶然,其背后的付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一支高素养的教师团队作支撑,又需要一套高效合理的教育机制做支护,更需要一支隐忍毅力与责任的学生队伍去支移。

五、某年某日,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坐在一品对面,希望媒体朋友们不要炒作高考成绩,尤其是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因为他认为这与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相悖。

一品认为,不“炒”是对的。

因为“炒”是对一个事件的过度挖掘,任何事物,一旦过了“度”,就容易走向本质的反面,新闻报道也是如此。一品在记者生涯里也多次见识甚至领教过个别同行对个别事件的透支,一个普通的事件整版整版连发十几篇,自娱自乐,以致从最初的“温情体验”变成了“呕吐阅读”,效果适得其反。

但问题是,“厅长”不让“炒”,落到17地市的各个学校,那便是“不敢报”了,取得成绩的,校长猫着,没取得成绩的,校长乐着。“赏罚分明”的辩证法在这里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山东省比、学、赶、超,对标谋发展”的步伐在这个领域或者这个教育阶段突然被绕道了,且断档长达12年之久。

好在今年我省的各个高中开始在高考成绩上敢于“亮剑”,凝结着教育硕果的高考成绩在出鞘的那一刻,便在勤恳付出的教师们脸上绽放出自豪和欣慰的灿烂;让注重管理提质增效的学校因为汗水而晕出七彩光环;让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的校长得到了广泛点赞;让苦读十年的寒窗变现新一阶多彩人生的舞台;让含辛茹苦满怀期待的眼神荡漾出微甜的浪花;让“教育视域”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将指挥棒还给市场,知耻而后勇,形成比、超、赶、拼的良性发展生态。

行文至此,一品的脑细胞又跳回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

根据定义,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单从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推行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 真正的素质教育反而是对升学率的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均有各自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重此轻彼,更不能顾此失彼。有的同志认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松课堂教学,增加活动课,搞一些兴趣小组,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特长。《纲要》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教给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处理好次要矛盾。学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那就是“学习”。对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子而言,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凡是在这一阶段将“学习”放在次要位置的所谓“素质教育”,应该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伪素质教育”,甚至是块没有抓好主要矛盾的“遮羞布”。

近几年,一品采访过很多高考脱颖者、上进者、后进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学习方法是科学的、学习劲头是十足的、课外活动是多彩的、精神面貌是阳光的、人生取向是明确的。他们可能会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也可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但通过“高考”这道最公平的人生评价机制,他们展示出的人生却与真正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不谋而合。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总书记习近平的2020年新年贺词犹然耳畔,新华社评论员在评论中这样写道:“让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不负伟大时代,共创美好未来。”

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应该掌握文化知识的年龄阶段,我们不应仅限于“志存高远”,还应洞悉“坚志而勇为”,明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不要在该奋斗的年龄里选择了安逸,否则你的中年和老年会为今天的悠闲快乐而买单。

若非要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划道界限的话,一品认为有个观点比较中肯:小学和大学偏向于素质教育,初中和高中偏向于应试教育。但一品还需要强调一点,这里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狭义上的。

花费大量额外时间将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那个孩子,并未因为责任和细致而影响读书,反而是“读书精神”的重组和延续,一品认为,这个孩子读书好,将来干啥都行,你觉得呢?(作者:一品)

(注:一品,杨海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教育频道主编,该文仅是“一品”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和所在单位)



浏览(225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