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市南

微市南

传递最权威的市南政务信息,提供最及时的市南生活资讯。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交流共享 小学初中成“一家人”

微市南 • 2016-05-09 17:39:55 来源:微市南  分类:活动发布

初中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小学生走进初中校园,图书馆、游泳馆等教学设施共享

微市南微信号qdweishinan

传递最权威的市南政务信息、提供最及时的市南生活资讯、展现最全面的市南人文环境

        “为什么同样是在大海上航行,西方船员很多得坏血病死去,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时却很少有人得这种病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日前,福林小学多功能教室里,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在上一堂主题为“舌尖上的化学”的课程。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讲课的是来自57中的化学老师郗艳慧。

  初中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小学生走进初中校园,图书馆、游泳馆等教学设施共享……这是市南教育实行学区制后的一个新变化。

        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制度性安排,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试行学区制”后,学区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从去年开始,重新划分学区、成立学区理事会等,市南在学区制上动作频繁,尝试在改善学校治理结构、解决择校热、初小衔接等民众热点关切的话题上做文章。

“意味着是一家人了”

        “在一些活动规划上做得比较细致,每一项活动学区理事会负责人都会召集大家开碰头会,进行详细的论证,学区内的几所学校都会一块参加。”在运行将近一个月后,南京路小学副校长薛燕对于学区理事会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她同时是东三学区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在东三学区理事会常务理事、57中副校长张曙强看来,学区制意味着学区内各个学校是一家人了。“以前我们几所学校其实关系就很紧密,当时就一直考虑如何能走得更近一点,学区制达成了这个目的,比如小学生可以到57中参观学习,初小班主任之间交流等活动组织起来更方便了。”

  2015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省将把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按照上述意见要求,2015年,市南区重构六大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初中和几所小学组成,目前包括东三学区在内的6个学区已经全部成立了学区理事会。

  据了解,学区制的划分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设立学区,可以由1所初中与几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也可以由几所初中与若干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 

打破校际资源壁垒

  将来一个学区里,所有学校的特色课程、硬件设施包括体育馆、功能教室等都可以交流使用。

  此前,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往往采取的是教师交流的方式。以市南区为例,2015年共有72名教师参与交流,骨干教师交流率达到81%,中小学交流参与率达100%。

  而在学区制下,这种交流方式扩大到了特色课程、教育设施等方面。

  “将来一个学区里,所有学校的特色课程、硬件设施包括体育馆、功能教室等都可以交流使用,比如南京路小学的足球赛、福林小学的灯谜赛等特色活动,学区内各个学校都可以参加。”市南区教体局副局长孙方凯介绍。

  教育设施共享的最新案例是宁夏路小学新建的游泳馆。

  “这个游泳馆让很多学校羡慕,因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游泳馆,但在学区制下,宁夏路小学所在的东二学区其他学校比如51中等,将来都可以使用这个游泳馆。”孙方凯表示。

  这种资源共享已经写进了学区理事会章程,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以《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东三学区理事会工作章程》为例,章程明确规定,区片内各成员学校间图书馆(室)、功能教室、运动场所等资源共享;共同协调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以及企事业单位向学校开放;共同开发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初小衔接成“硬指标”

  学区制中提出的“创新九年一贯学生培养模式”意味着,以往家长比较关心的初小衔接成了学校的硬指标,初中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小学生走进初中校园……这些都将是学区制的重要建设内容。

  对于57中带毕业班化学的郗艳慧老师来说,给小学生上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当郗艳慧现身福林小学多功能教室,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能引起这群小学生的踊跃回答。

  在讲到维生素C时,郗艳慧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大海上航行,西方船员很多得坏血病死去,中国郑和下西洋时却很少有人得这种病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有同学说,中国船员喝茶,茶中含有维生素C。

  郗艳慧揭晓答案,“茶中虽然也含有维生素C,但含量比较低,主要还是豆芽,他们远航前带上豆子,在船上泡发豆芽吃,豆芽中含有维生素C。”

  在学区制下,市南多所学校都进行了初小衔接的尝试。

 学校治理结构之变

      “试行学区制”,对改善学校治理结构创造了一个机遇,这意味着各种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建设中来。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下,管理主体常常被误以为只有一个校长,一所学校从招生到课程设计、硬件建设上往往都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试行学区制”,对改善学校治理结构创造了一个机遇,这意味着各种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建设中来。

  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学区理事会的成立开始让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在市南区六大学区成立的学区理事会中,都有学校所在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以东三学区理事会为例,在理事会副主任中包括金门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和八大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当我们的学校与周边社区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时候,社区各方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就应该代表孩子和家长的利益,参与到学校治理之中。”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

   为了让各学校真正能抱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市南区在考核制度上将以学区为单位对学校“捆绑评价”。“制定学区制建设与发展评价办法,以学区为单位对学校进行‘捆绑评价’,重点对学区资源配置水平、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考核。”


浏览(158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