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心理

掌上心理

科普心理健康 搭建援助平台 情感、婚姻、人际、成长、女性、亲子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别再迷信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掌上心理 • 2016-01-12 10:23:31 来源:心理专家李克富  分类:活动发布

我不否认“不少专家”说的正确。可对像我这样的心理医生而言,这种正确的说法都是废话。

   “不少专家都说‘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而非亲子关系’,对这个说法如何解读?”
    我不否认“不少专家”说的正确。可对像我这样的心理医生而言,这种正确的说法都是废话。
    比如,很多求助于我的孩子,父母的关系已不共戴天,有的已离异。面对此现实,知道“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还有什么卵用?我如果说“是夫妻关系问题导致了亲子关系问题”,这是给 孩子伤口撒盐呢?还是给孩子的父母伤口上撒盐?
    必须设法把不可操作的“正确”,变成能在现实中体现为行为或行动的“有效”。因为心理医生秉持的理念是: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那么,技术层面该怎么做呢?
    从“是什么”入手,对概念予以解构啊!或用心理咨询的“具体化”技术,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啊!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儿。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不知如何给“夫妻关系”下定义。但根据求助者在说诸如“夫妻关系出了问题”时,我能推断出来,最大的可能是这对夫妻的感情出了问题。
    “亲子关系”在咨询心理学中有明确的概念。其本质内涵有三:自然的血缘关系,人伦道德关系,法定的养育、监护和赡养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谈“夫妻关系”时,强调的重点是感情,而感情问题隶属于心理层面;而“亲子关系”的重点则是血缘、伦理和法律,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一定大于并先于心理问题,比如“不能乱了人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亲子关系”问题定是家庭伦理问题。通俗讲,那些存在亲子关系问题的家庭,就是“爹不像爹,娘不像娘,孩子不像孩子”了。
    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把“不像”变成“像”,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紧紧抓住与孩子的血缘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
    事实是:无论父母的关系是好是坏、是在婚还是离婚或再婚,“爹永远是爹,娘永远你娘,孩子永远是孩子”。
    并可推延:爷爷奶奶依旧,姥姥姥爷依旧;舅是舅,叔是叔,姑是姑,姨是姨……
    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修复“亲子关系”的资源——已和“夫妻关系”无关了。
    “作为父母,你觉得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呢?”这是个我定会反复提问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抱怨(前)配偶的家长时。
    这样的家长,常常消耗大量的精力来指责对方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而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却无能为力。
    “亲子关系”不只是靠情感,更是靠责任和义务维系!
    正因深谙这一点,心理医生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会充分调动那种叫作“愛”(是有“心”且用“心”的爱)的情感,并把它变得可操作和评估,比如陪陪、亲亲、夸夸、抱抱等。
    愛,是行动!行动,方能体现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我看来,家庭里最重要的既不是“夫妻关系”也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培养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怎样发现各种关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根结,就需要一个“心理学头脑”,这也是1月16日在《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精品课程中,我们试图展示那种“跳出问题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浏览(185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