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心理

掌上心理

科普心理健康 搭建援助平台 情感、婚姻、人际、成长、女性、亲子

作者分类
活动发布

死亡恐惧,来源于对无意义生活的悔恨

掌上心理 • 2018-05-02 10:09:57 来源:开森心理 文/风球子  分类:活动发布

死亡恐惧,来源于对无意义生活的悔恨。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写道:我曾与濒临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密切接触,长达十余年。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非但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改变。这些人放弃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重新安置了人生的重心:他们主动选择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他们花时间与至亲至爱进行更深的交流;他们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变换的四季、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节日或是新年的来临充满感恩。


—1—


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在初三毕业那年的夏天。我的同桌,一个大眼睛、大耳朵、古灵精怪的男同学,去湘江里游泳,再也没有上岸。后来,到了他的家——那个曾无数次盛情邀请我去的家,原来是个狭小昏暗的房间,床铺和书桌都在客厅,墙上挂着他的遗像。一个故作坚强的老爸,一个已经崩溃的老妈。我伤心得哭了一整晚。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相信他死了。


我很内疚,和他同桌时,对他太不友好了。尽管他想了很多办法逗我开心,可我总是讽刺、嘲笑、打击他。我的文具盒里,至今还保存着他送我的礼物:一块吸铁石。多少次在梦里转转回回,我总是梦见他,在竹林里幽怨地看着我,一如15岁少年时的模样。


后来,再有如他般对我好的男孩子,我变得小心翼翼。我不再是那个骄傲、任性、浑身长刺的小公主。我不想伤害任何人的善意。他的离去,教会了我“善待别人,珍惜当下”。如果,还有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开开心心地和他成为好朋友。

 

—2—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过的生死也越来越多。可我总觉得那是别人的,离我好遥远。直到这几年,父母年事已高,健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频繁地出入医院,经历了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幸运的是,他们都有惊无险,可这以后,我经常担忧他们。


一夜间长大的我,开始寻找生与死的答案:哲学、心理、宗教,但一直找不到能说服自己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爸爸参加同学聚会,全是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无关财富、成就、地位,而是死亡。其中一位王伯伯,指了着在场的每个人说:“我死后,绝不会让家人通知你们,所以,你们都不会接到我死亡的消息,更没有什么葬礼。”


他掏出脖子上的小药瓶,瓶里有三颗药,不是救命药,而是“送命药”——是为有一天大限来到而准备的。三颗药已经在瓶里呆了好几年,他笑嘻嘻地说:“不知道药效是否已经过期了?”


第一次听说有人以这样的态度直视死亡。如此坦白、直率,好像和一个老朋友握手:我来了。或许,在他看来,对死亡的拥抱,其实是对自己所做的一个很好的告别。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要完成的心愿都已经达成,没有什么可以后悔惋惜的,向过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3—

 

我猛然意识到,或许人们对自己的死亡并不害怕,而真正害怕的是活着的人。“你被抛弃了”突然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或许,我害怕亲人的离去,更害怕他们死后自己无处安放的孤独。这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叫死亡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学有四个核心主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其中,死亡焦虑是一种永恒性的深刻存在,只是,大多数时候它都很隐蔽。


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提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有的是外显的死亡焦虑,有的是隐秘的死亡焦虑。揭示隐秘的死亡焦虑常常需要一番探索。不过,无论你的意识如何精心隐藏,关于死亡的想法都会不经意地冒出来,散播到你的梦里。可以说,每一个噩梦都是死亡焦虑挣脱束缚、恐吓做梦者的结果。


在照顾爸妈那段时间,我的精神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或者被人追赶逃生,不能停歇;或者面临连自己都不清楚的莫名威胁,四处躲藏;或者飞到高处,突然失控坠落;或者在观看别人的坟墓。梦醒之后,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非常强烈。这就是白天被压抑的死亡焦虑,在夜里以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梦里。

 

—4—

 

然而,面对死亡,我到底在恐惧什么?


▋恐惧事情本身


我害怕爸妈离去,甚至无法想象没有他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科幻片演的那样迎来世界末日,一片灰色、令人窒息?


与爸妈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们早已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只要有爸妈,就有最温暖的拥抱、最愉快的欢笑、最美好的记忆,点点滴滴都已深入骨髓,舍不得,也放不下。


害怕面对恐惧背后的创伤


这个创伤就是,我将不再享有父母的爱,背后是无处安放的深深的孤独。被抛弃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其实,在爸妈年老体衰时,我就开始像他们小时候担心我一样担心他们了:我怕他们轻信别有用心的洗脑推销而上当受骗;怕他们独自上街在人多的地方跌倒受伤;怕他们做饭忘记关掉明火引发火灾;怕他们天凉不知道加衣服而感冒生病……


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互换。还没来得及失落,我便像个救火员一样,勇往直前地与他们一起面对人生中的生死时刻。可是,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缺乏安全感、内在匮乏的投射


我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安全感很强的人。我喜欢探险,走崎岖的山路攀登高峰;我喜欢一个人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对别人的误解、非议,我也能置之不理一笑了之。熟悉我的朋友,认为我是一个温暖的人、有想法的人、真正活出自我的人。


可是,真是这样吗?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会卸下厚厚的壳,让我的迷茫、软弱、依赖伸出头来自由呼吸;而在危急关头,它们会“砰”地一下全部迸发出来,让我束手无策,陷入深深的挣扎与绝望。


这种自我防御看似坚硬,实则一击即破。内在的“空心”,才是我的真实写照。

 

—5—

 

面对死亡焦虑这门灵魂的功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面对它,了解它,而不是征服它


对死亡的恐惧每个人都有。自出生开始,我们就已走在了向死的路上。死亡焦虑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也许可以看到隐藏在自己体内的不一样的自己。


死亡是属于我们生命本身的东西。而自己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要憎恶它,因为它已经陪伴我们很长时间了,哪怕带给我们难受的感觉,这后面也一定有能看到光的东西。


如果一心想着要征服它,那我们就把它放在敌对位置了。除了恐惧死亡,我们还会产生被它征服的恐惧。所以,为何不和它握握手,给它一个大大的拥抱?面对它,了解它,接受它,融化它。


停止思考,做出选择,马上行动


这就是活在当下。只思考不行动,对我们的体验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增加恐惧。只有去做,我们才知道事情有多少种可能性,以怎样的面目向我们展开。比如,我们可以去参观墓地,去西藏看天葬,尝试和父母谈谈死亡,找关于死亡的书来看。这样,我们会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一同经历的事前。


但很多人会说,我一直在焦虑,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巴夏曾经说过,每一个时刻,都有那么一个选择,比其他选择让你更兴奋一点点,而这个选项就是你要去做的。买一束花,读一本书,吃一个冰淇淋,如果能让你兴奋一点点,那就去做吧!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


我们不妨假设,你已经知道自己何时死去,这时你最想要什么、最想做什么?这个就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你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


在比利时电影《超新约全书》中,小女孩以雅将所有人的死亡日期发送了出去。人们在恐慌的同时,开始审视自己的余生。在以雅的指引下,6个门徒抛弃了原来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孤独的残疾姑娘接受了职业杀手的追求,谈起了人生第一场恋爱;贵妇认清了丈夫冷酷自私的面目,毅然决定与黑猩猩共度余生;公司职员丢掉了枯燥的工作,跟随鸟群环游世界……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写道:


我曾与濒临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密切接触,长达十余年。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非但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改变。这些人放弃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重新安置了人生的重心:他们主动选择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他们花时间与至亲至爱进行更深的交流;他们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变换的四季、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节日或是新年的来临充满感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发生都是必然。如果善加利用,死亡焦虑会唤醒我们的意识,促使我们觉醒,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转折时刻。毕竟,我们也许只拥有这一次生命,为何不好好地活出自我呢?


浏览(2733)
分享到: